“世界第一高”要來了!他們,在“地球裂縫”上搭橋
貴州有“世界橋梁博物館”之稱。由于獨特的自然地貌,貴州是世界上特大峽谷橋分布最密集、數(shù)量最多的地區(qū)。目前,世界前100座橋梁中,有一半在貴州。“五一”期間,在建的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仍在加緊施工。
大橋建在被稱為“地球裂縫”的花江大峽谷之上,全長2890米,主跨1420米,橋面與水面垂直高度達625米,相當于200多層樓。建成后,駕車橫穿峽谷的時間將從兩個小時縮短至兩分鐘。目前,大橋正在進行主纜架設工作。
凌晨2點,花江大峽谷的風力漸趨穩(wěn)定,此時正是吳朝明和同事們調整索股最合適的時間。懸索橋幾乎所有的承重都要依靠兩根主纜,花江峽谷大橋上下游兩根主纜分別由217根索股組成。
吳朝明表示,調整這根索股需要參考基準索,即主纜第一根索股的位置。索股與基準索的相對高差,和指令的誤差在-5到+10毫米內,調索才算完成。調索的工序并不復雜,但條件非?量,只有在風和夜間溫度都穩(wěn)定的情況下,才能進行。但是峽谷地質構造復雜,風力、濕度、溫度變化莫測,極大地增加了吳朝明和同事們調索的難度。
吳朝明回憶起上個月調整基準索時的艱難經歷。因為其余216根索股的架設都要以基準索來當參考,因此基準索的定位是否精確非常關鍵。
貴州橋梁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 吳朝明:1420米的大橋跨徑的容許垂度誤差在71毫米。還有上下游兩根基準線,相對高差不能超過1厘米。
即使調整到誤差范圍內,隔一小時后還需要繼續(xù)觀測數(shù)據,一天一共需要觀測6組。連續(xù)觀測3天,18組數(shù)據都沒有波動,才能開始架設第二根索股。為了調好左右兩條主纜的基準索,吳朝明和同事們足足花了14天。
每天,與捉摸不定的風打交道,是吳朝明和同事們的日常。如何保障施工團隊的安全,就顯得尤為重要。“貓道”是懸索橋施工時,架設在主纜之下、平行于主纜的線形臨時施工便道。當初建設“貓道”時,為了增強它的抗風能力,吳朝明他們絞盡腦汁想了不少招,最終決定加大“貓道”承重繩和提高橫向通道剛度,上下游兩邊的“貓道”通過這個通道連接為整體,形成一個空間網狀結構,“貓道”整體也就變得更加穩(wěn)定了。然而,施工的前提是得了解這里風場的情況。于是,“捕風”就成了吳朝明團隊當時的首要攻堅任務。
根據多年的造橋經驗,他們創(chuàng)新性地在橋梁建設中引入了多普勒激光雷達,專門用于觀測風場,可以24小時自動收集數(shù)據,為施工提供精準的氣象參考。
吳朝明表示,等到大橋成型后,這個觀測風場的設備還會被遷移到橋上,監(jiān)測風來時橋的擺動情況,及時掌握橋的健康狀況。
花江峽谷大橋,2022年開始施工,預計將于2025年建成。在這里,吳朝明年復一年與險峻山川抗衡,源于他從小對“通路”的夢想。
貴州橋梁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 吳朝明:我記得當時走路去參加小升初的考試,要走差不多兩個小時才能到考場。初中到高中又要到縣城去考試,四十多公里,起碼坐車要四五個小時。
吳朝明,出生在貴州銅仁一個小山村,從小立志要給家鄉(xiāng)修路,并成為當時村里屈指可數(shù)的大學生。畢業(yè)后,他就一直在家鄉(xiāng)貴州修建大橋和高速公路。吳朝明說,現(xiàn)在家鄉(xiāng)早已通上了公路。而在從業(yè)近19年里,他已經參與了8條高速路的建設,修建了近40座橋梁。建設的是橋,鍛煉的是技術。在這幾年花江峽谷大橋的建設中,吳朝明參與的發(fā)明專利已經有近10項,有的讓施工更安全,有的讓材料更環(huán)保,還有一些造橋施工中首創(chuàng)的技術。他說,有項目的時候,只有人在工地心里才踏實,一點點見證著大橋向625米的高度生長。
貴州橋梁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 吳朝明:看到它長大了,就像小孩一樣。塔柱施工差不多要用一年,每天長的幅度只有60厘米,現(xiàn)在看到200多米,實際上是在施工過程中一天天慢慢長起來的。
望著眼前已經初現(xiàn)雛形的花江峽谷大橋,吳朝明的眼里充滿期待。建成后,這座大橋將成為家鄉(xiāng)最亮麗的一道風景。
貴州橋梁集團第三分公司總工程師 吳朝明:我們的項目團隊用智慧和汗水,托起一座新的“世界第一高橋”。這座橋梁像一座新的高峰,見證著我們造橋技術的“高精尖”。攀登永無止境,未來我們將繼續(xù)一路挑戰(zhàn),一路超越,讓更多的橋梁問鼎“世界級”。
來源:央視財經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