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事黃草壩——興義老城的變遷
往事黃草壩
——興義老城的變遷
《民國興義縣志》上的民國興義城區(qū)市街圖
如今提出“老城更新”的話題,通過“更新”,最大限度地保護老城的歷史文化,注入現(xiàn)代城市元素,不禁讓我想起興義老城的許多往事。
一
先說盤江路吧。清咸豐年間,因為筆架山龍?zhí)端亢艽,那水彎來拐去地流淌,盤江路那一帶是爛田,稻秧碧綠,蒲草青青,白鷺翻飛,靠山的地方有零星幾戶茅屋。不遠處的灣塘河西岸,蜿蜒曲折的城墻和密密匝匝的瓦屋,作了這田園風光的背景。灣塘河南岸阡陌縱橫,盤江路一帶則是或?qū)捇蛘奶锕 _@可以用清咸豐《興義府志》上的興義縣城地圖為證。
清同治年間戰(zhàn)火波及黃草壩,打破了田園的寧靜,這里是白旗起義軍和清軍團練交戰(zhàn)的戰(zhàn)場,雙方對老城南門的爭奪幾呈膠著態(tài)勢,一如那田里的稀泥。劉氏團練的頭目劉官霖即戰(zhàn)死在這爛田里。這故事在《民國興義縣志》里記載著。
為了戰(zhàn)亂時能夠保護民眾,1869年興義知縣葉正邦采納劉官禮的建議修筑黃草壩土城。城墻走向大致是出南門,轉(zhuǎn)過穿云山(牛場坡),到大壩子那個位置,沿南華宮、葉記小吃那條巷,原三中路口北折新馬店,最后到三月橋接老城墻。談到筑土城的情形,葉知縣寫道:“皆歡欣鼓舞,赴事爭先,如自營其家室者,運石負土,婦豎咸趨,未期月而工竣。”“老城與土城僅一衣帶水,花橋河由西而東縱貫之,得山川之形概”。
土城有四座城門,城門用石頭砌成,東門稱元和,南門稱明遠,西門稱義和,北門稱柔遠!吨匦撄S草壩石堡碑記》里說,興義“人煙輻輳,城小而民多,舊以東城出花橋河,隔岸有廣場為市,古名黃草壩。遠近人皆稱壩上,商旅星羅,珍貨云集,牽車服賈者咸目為樂郊焉”。
這段文字寫于紅白旗戰(zhàn)爭接近尾聲的時候,雖經(jīng)戰(zhàn)火摧殘,貿(mào)易依舊繁榮,那是非常難得的。如今向陽社區(qū)還保留著土城東門的地名。
1638年,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來到黃草壩,在其游記里也寫道:“其地田塍中辟,道路四達,人民頗集,可建一縣”。其又對普安十二營寫道:“十二營以歸順為首,而錢賦之數(shù)則首推黃草壩”。葉正邦與徐霞客相隔數(shù)百年,而內(nèi)容相似,足見興義明清兩代即是滇黔桂三省區(qū)結(jié)合部商貿(mào)中心,并非浪得虛名。
清光緒時期,黃草壩迎來了幾十年的和平,云南、江西、四川、湖南、省內(nèi)的遵義等地,一撥又一撥移民遷往興義,或經(jīng)商,或躲避戰(zhàn)火,奔著興義氣候宜人,冷熱適度,物產(chǎn)豐富而來。興義老城外灣塘河南岸逐漸形成了以場壩街為中心的商貿(mào)區(qū),湖南街、云南街、鐵匠街、豆芽街、楊柳街、宣化街等13條街逐漸形成。雖然如此,在我想象中,所謂街不過是寬三四米的泥巴路罷了,路旁是瓦屋茅屋窩棚席草田和稻田,幾株老柳樹下,潺潺的小溪邊,趕集日人來人往,熱鬧非凡,豆芽豆腐鐵制農(nóng)具棉紗鹽巴土布桐油沿路擺放。為了防止交易中短斤少兩,場壩上還有《官秤厘金碑》,上面刻有官方公平秤的使用規(guī)則和抽稅比例。昆明到南寧路程,到黃草壩剛好是中點,商人旅客馬幫要在這里歇腳打尖,貨物要在這里轉(zhuǎn)運,這些也是黃草壩商貿(mào)繁榮的原因之一。
土城有宗教建筑,川主廟、七星廟、水口廟、云南廟即是。文化也不缺乏,一些晚清木刻板經(jīng)書上,有版存豆芽街楊柳街的字樣。筆山書院是全城最氣派的建筑。那時候從水口廟往南,牛場坡往西,北門以北依舊是農(nóng)田,就是土城內(nèi)同樣有零星的稻田,這情形一直延續(xù)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。城外的田野上遠離了喧囂,青了變黃,黃了又變青。溪水綠樹,蛙聲鳥鳴,幾分寂寞幾分自在。
城中穿云山灣塘河在文人雅士筆下有記錄。清宣統(tǒng)二年(1910年)興義高等小學堂教員解炯,寫了《游穿云洞記》,描寫灣塘河、穿云洞一帶風景,寫到跋浪亭:
“踞橋之上流,有小洲,幅員一畝,中有一亭狀類船,因以船房名。四周竹木籬落入畫,水則上分而下合,勢甚激,時作風濤聲,伏出橋下。”
描述準確生動,亭子、水聲、竹木交織在一起,動靜結(jié)合,如詩如畫,一百多年前如此,今天也如此。
“始及門,不知其為洞也,仰視之,疑若凌云高閣被泰山吞吐其半。俄而陰風颯颯,忽從中來,令人神悚。余顧而異之,乃歷階陰升堂左右窟,左右兀懸,而高者若鐘、若磐、若龍鱗、若仙掌,不一而足。其上魏然坐而貌若者,王陽明先生像也。”
這里寫了穿云洞的神奇,洞、懸崖、樓閣完美地組合在一起,洞中涼風習習,鐘乳石千奇百怪,王陽明先生的塑像端坐在洞內(nèi)。文章寫景、議論、抒情結(jié)合在一起,脈絡清晰,描寫準確,是晚清興義山水游記中的精品。
清宣統(tǒng)年間興義知府、務川舉人聶樹楷撰聯(lián)涵虛閣“登臨攬勝一面山光三面水,憑虛結(jié)構(gòu)二分人力八分天”,準確地表達出穿云山的特點和氣勢。其它如洞內(nèi)神龕聯(lián)“人去景不遠,石無土而高”也值得仔細玩味。
二
民國時期黃草壩繼續(xù)安享太平。1937年,邑人劉顯潛在《修葺陽明洞記》中,對穿云山評價很高,他寫道:“群山之嵯峨環(huán)拱,蔥蘢勃郁者,如神駒之不可控。勒南盤江碧翻白涌于千里外以入于海,渾元精英磅礴奔放之氣,殆鐘于此矣”。在他看來,黃草壩是五列山捧起來的,即“五龍歸位”,而風水眼在穿云山,穿云山是舞龍時龍頭前擔當指揮引導功能的那個“寶”。穿云山形如臥牛,文人雅士附會為“犀牛望月”。與老城南門火星山隔河相望,又稱“雙獅鎖口”,穿云山又變成一頭雄獅了。
《修葺陽明洞記》刻碑立于穿云洞前,如今收藏于劉氏莊園陳列館。民國時期叫陽明洞,今天我們的公交車站點叫穿云洞公園是準確的,但是如果叫陽明洞公園,重塑王陽明像的話,將更有文化內(nèi)涵。
到了上世紀40年代,日本鬼子來勢兇猛,為了飛機轟炸時便于疏散,拆毀了灣塘河沿岸的老城墻,鋪成湖南街至云南街一段公路,更名為中山大道。興義多雨,土城多處朽壞,劉官霖家族的后人劉公亮組織城區(qū)街道整治,于是環(huán)城南路環(huán)城東路形成一個半圓,擁抱土城,從前的城門變成了街口,城墻的基礎(chǔ)變成了小巷。環(huán)城西路即今天的盤江路前身。
三
新中國成立后,向陽、建設(shè)、紅旗、勝利等成了城區(qū)附近生產(chǎn)大隊響亮的名字,環(huán)城西路北段緊鄰紅旗大隊,稱紅旗路。紅旗路是寬6米的泥巴路,是全城的柴草市場,每到星期天松木柴、松果、草繞子、玉米芯、木炭等一字擺開,很熱鬧。天晴滿天灰塵,雨天一片稀泥。路坎下是稻田,稻田里魚蝦、青蛙、黃鱔,成了小孩補充營養(yǎng)的目標。老城北門外則是牲口市場,屬于勝利大隊,因為環(huán)境差,老百姓稱這里為豬屎壩,如今這里變成了勝利路。
20世紀60年代中期,掀起了街道改名熱潮,紅星路改為反帝路,豆芽街改為紅衛(wèi)路,鐵匠街改為解放路,湖南街改為勝利路,縣府街改為紅星路,云南街改為建設(shè)路。老百姓習慣原來的街名,改革開放后全部恢復了原來的名字。
1972年,修建場壩上三層高的百貨大樓,成為全城最高的建筑,落成之日在場壩上舉行了盛大的慶;顒樱l(fā)了不少花花綠綠的傳單。也就是這一年,縣商業(yè)局聘請工程師龐煦威設(shè)計5層框架、總面積4523平方米的東風商店,總投資49.6萬元,由縣建筑聯(lián)社承建;同時投資45萬元,建設(shè)5層4100米的東風旅社。1975年完工的這兩棟鋼筋混凝土建筑,是興義最早的現(xiàn)代化建筑之一,當時是興義建筑的地標。它們矗立在老城一片低矮的瓦屋中,似乎是羊群里跑出幾匹駱駝來,興義人驚喜驕傲。因此這段路被命名為東風路,取“東風壓倒西風”之意。
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,盤江路的兩側(cè)栽著水稻茭白蔬菜,政府機關(guān)及民居沿路擺出長蛇陣。窄窄的沙子路坑坑洼洼,久雨之后,泥濘不堪。1978年,興義地委決定在紅旗路建盤江飯店,由高級工程師張自強設(shè)計,興義專署建筑公司隊長駱科國等人負責施工,建筑面積1.1萬平方米。1980年,盤江飯店開業(yè),房間123間,床位231個,集會務、住宿、餐飲、娛樂為一體。盤江飯店是興義第一個現(xiàn)代化賓館,比起東風旅社、工農(nóng)旅社自然前進了一大步。為了改善賓館周邊的交通條件,1982年,新建盤江路,寬22米,長744米,是市區(qū)最早完成的水泥路面,一些市政設(shè)施紛紛往盤江路聚集。1985年修建郵電大樓,面積4875平方米,其后州人民會場、州人民銀行大樓、州人民醫(yī)院相繼修建,雖然不過是七層,但無論是面積還是高度,都超過了東風旅社和東風商店。以盤江飯店為中心,以水口廟交叉路口為基點,往北至小橋邊,稱盤江北路,往南至建設(shè)小學(今盤江路小學)稱盤江南路,往東至沙井街路口稱盤江東路。
進入新世紀以后,內(nèi)環(huán)路改造,盤江路水泥路變成柏油路,人行道鋪設(shè)人行小板,設(shè)紅綠燈,斑馬線,栽上榕樹作為行道樹,建人行天橋,四季蔥蔥郁郁,樹上鳥兒翻飛,樹下車水馬龍,6座造型各異的人行天橋,除了通行之外,還有觀景臺的作用。
現(xiàn)在,老城諸山各種樹木長勢良好,百年古樹與新種的綠化樹相互交叉,樹是山的毛,樹茂毛長,山的輪廓就變了,有點卡通似的夸張,比如牛場坡那臥牛姿態(tài)。
巴谷山高百丈,如斧劈刀砍,石壁森然,狀若懸榜,常有云氣。山脊窄窄一線,峭壁上灌木搖曳,青翠與灰白雜陳,朝霧夕輝,雨腳如注,又似乎是絕妙的山水畫懸掛于天地間。獅子山蜿蜒數(shù)公里,匍匐向北,太陽山,如雄獅高高翹起的卷尾。單看太陽山又像金龜抬頭,鎮(zhèn)守著花橋河撲向桔山壩子的水口。水井坡與水晶寺古木森森,碧綠如玉,如老婦抱兒,護佑一中及文廟文脈,聚集文氣;龍頭山峭石嶙峋,綿延數(shù)里,從北至南,昂首奔騰而來,惟妙惟肖;豐都梁子由南而北,長近30公里,至建倉山突然往西,為將臺營,為麥子埡口,最后與筆架山相望。古人說黃草壩是“五龍歸位”,大約是這五列山吧。其它如柯沙坡方正大氣,穩(wěn)如屏風;火石坡有金石之氣,它的附近有興義八中、陽光書院、陽光小學,那是學子從小神往的地方;筆架山三峰連聳,中峰高立,形同筆架,筆山書院得名于它。
穿云山于1953年、1981年、2010年三次修葺,觀景亭有二,位于牛頭、牛背,百子園選取中國歷史上100位著名政治家、思想家、文學家、科學家塑像,按時間遠近,從山頂往下陳列,讓這頭牛背負著,塑像基座刻有人物生平及人物名言,人們行走其中,受到5000年中華文明的熏陶。2010年興義一中優(yōu)秀語文教師吳傳瑾先生85歲時,于山頂觀景亭撰并書一聯(lián):“一河貫古鎮(zhèn)萬家燈火映碧空,百子聚名園千載文明彪青史”。站在山頂眺望,先生的楹聯(lián)引起很多人情感共鳴。綠樹掩映中,涵虛閣紅柱黃瓦依山而立,成了興義老城歷史文化的著名地標。
北京路、遵義路、延安路、棲霞路、南環(huán)路都是五六十米寬的大道,綠化帶人行道等應有盡有,展示了現(xiàn)代城市的風采,這條新的環(huán)線,像巨大的盤子托著黃草壩,也是老城與新城的分界線。二三十層的樓盤聳立著,比山還高,像一籠又一籠香蔥,點綴著老城。北京的朋友說,他們聽說要來興義,地圖上一看,不過是三省結(jié)合部的一個小點點,心想無非灰頭土腦的一個邊城罷了。誰知下飛機一看,城市大氣,漂亮,沒料到在貴州高原還有那么平坦的大壩子。時間一長居然迷戀上興義了。這話我信。調(diào)到其它省區(qū)工作,退休了嚷著吵著回興義養(yǎng)老的;做生意的搞工程的走南闖北,來興義弄幾年,買房不走了,干脆把父母妻兒接來;在興義任職掛職的,魂牽夢繞,總忘不了這“第二故鄉(xiāng)”。怪不得數(shù)百年來那么多人遷往興義,原來興義有它獨特的魅力啊!
2021年春天,人防工程提到日程上,施工地點是盤江路和街心花園。盤江路長勢很好的行道樹要拔掉,青石人行小板要撬走,好好的路面要敲掉,不少市民心里糾結(jié),對天橋依依不舍,對綠樹甚為惋惜?扇朔拦こ淌潜Cこ,誰敢說半個“不”字?三個月之后總算通車了。這次改造總共850米,從小橋邊到三小,約有1.8萬平方米的商鋪。城市從經(jīng)營地上到經(jīng)營地下,代表“空間時代”的到來吧。
老城更新,新城拓展。一個又一個現(xiàn)代化住宅小區(qū),一所又一所現(xiàn)代化學校,星羅棋布的公園,雨后春筍般的高樓鱗次櫛比,詮釋著“城在景中、景在城中”的山水城市理念,畢竟興義城區(qū)面積由1949年的0.9平方公里,已擴展到35平方公里,是70多年前的近40倍。雙向四車道六車道八車道,寬從十幾米到幾十米,興義城先是一只小貓,今天長成一只老虎,骨骼能不越來越發(fā)達嗎?
來源:黔西南日報 作者:王仕學
![](/skin/list_news/images/icon.png)
頻道推薦
共有0條評論